前言散户配资网站
在最近的中美第四轮经贸谈判中,表面上双方握手言和,但不久后,美国媒体曝出新的行动: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被特朗普团队推到前台,准备收购长江和记实业在23个国家的港口资产,而这一交易背后竟然与五角大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看似和解的局面,转眼之间就变成了暗地里的利益争夺。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的海外商业布局,还直接影响到全球海上运输的关键命脉。美国究竟在算什么,中国又该如何应对?这件事值得仔细分析。 美式霸权双面操作:谈判桌下的港口争夺战 根据路透社9月17日的报道,贝莱德与长江和记实业之间的港口资产交易,在谈判结束后迅速推进,涉及的23个国家跨越了全球多个重要战略点。一位匿名的美方官员称这一交易为“战略计划”,这也让事情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。 此外,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早在7月就曝出,澳政府以“安全”理由,单方面收回了中国企业经营多年的达尔文港。而更早之前,美国国防部在《中国军事力量报告》中持续强调中国造船业“产能过剩”,而美国海事局则在8月发布行政命令,额外对中国船只征收港口费。 将这些拼图拼凑在一起,就能看出美国背后连贯的行动:表面谈判合作,暗地里却在商业和军事层面进行联合打压。美国一方面自诩“市场经济”,强调契约精神,但一旦涉及中国利益,他们立刻改变规则,安全问题成为了他们不断打压中国的万能借口。眼下的港口争夺,就是这种手段的典型体现。 谈判结束后,美国迅速放出交易风声,既是试探中国底线,也是想提前制造既成事实,让中国来不及反应。外表上看似关系缓和,实则却是在加码。就像棋盘上的一局棋,表面上“和气生财”,实则早已悄悄出招。 霸权焦虑下的围堵:旧套路的新舞台 要理解美国为何如此执着于港口问题,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历史。冷战结束后,美国海军研究所的报告指出:“控制海上航道,等于控制全球经济的动脉。”因此,美国在过去三十年里,通过军事同盟布点,在全球的关键海峡和航道上几乎都能看到美军的身影。 与此不同的是,中国通过合法投资和合作的方式获得了港口权益。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由中远集团参与改造,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则是“一带一路”的代表项目。这些都属于公开透明的商业行为,符合国际法和东道国的法律。 但美国却将这些合法投资与合作视作“威胁”。他们将别国的商业活动看作战略威胁,而把自己的霸权行为包装成“安全”问题。这看似有理,实则充满了心虚。美国军方的角色尤其复杂。在特朗普政府时期,美国对军工产业进行了大量资金投入,特别是推动国会增加预算。五角大楼不断渲染“中国威胁”,背后其实是为增加军费预算提供理由。 更为讽刺的是,美国拉拢盟友的方式往往是强硬的命令。例如,澳大利亚突然收回达尔文港的举动,实质上是被迫站队。正如《金融时报》社评所指出的:“契约精神”被牺牲,澳大利亚的信誉受损。美国的施压使得盟友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规则环境,长远来看,这种霸道手法只会加剧盟友的疑虑。 中国的战略定力与全球格局的下一步 面对美国的连环动作,中国并没有急于反应,而是采取了冷静而有序的应对策略。9月18日,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,正在密切关注港口交易进展,并坚决维护中资企业的合法权益。同时,香港特区政府也表示,将依法审查涉及本地企业的跨国交易。这种冷静而稳妥的处理方式,避免了情绪化反应,保持了规则框架,不给对方制造口水战的空间。 此外,中国还计划在世界贸易组织(WTO)提起申诉,针对美国的歧视性港口费政策,争取通过国际法和多边机制解决这一问题。中国的这种冷静应对与务实策略,展现了国家战略的定力。与美国的零和思维不同,中国始终强调规则导向和合作共赢。 例如,在“一带一路”的港口建设中,中国积极推动透明化和标准化,以确保各方合作共享利益,而不是让某一方垄断。中国在全球港口建设中的方式,已经成为对比美国单纯依靠霸权的一个典型反例。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,中美之间的港口博弈,不仅仅是商业争夺,更是单极霸权与多极合作的直接碰撞。美国习惯以“安全”为借口霸占资源,而中国则通过“发展”吸引全球伙伴。哪个模式能走得更远,答案显而易见。 结语 这场港口博弈清楚地揭示了美国的套路:谈判桌上讲合作,转身就下手。中国的应对思路则更为清晰,既坚持规则,又保持开放,不让对方得逞。越是在风起云涌的局势中,越需要保持清醒。真正能推动全球进步的,不是霸权和胁迫,而是多边合作。港口争夺战仅仅是开始,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。而能否保持定力,正是大国气度的直接体现。 发布于:天津市博盈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